【回到開始的地方——我們這樣紀念原住民族日】
我們不知道原運前輩怎麼想的,不過每年原住民族日我們並沒有快樂,未竟之路諸多險阻,每一次隱微的歧視都預告著落石的發生,體制砸向你的多數時候你都安然無恙,直到某天你發現原來那些存活的小幸運不過是因為體制轟然斷了你的退路。這一天大家紀念原住民族正名的歷史總是面向未來,文化部辦了一個特展在國父紀念館,請明察我接下來並不打算說在中華民國國族認同的核心場域辦特展是一種原民主體意識的實踐、我也沒有那麼明察秋毫去議論前輩與藝術家們在特展裡表達的意念,我只是必須說出這一句:孫中山與我何干。在他們準備拿「中華民國對原住民多好多好」來反駁之前,抱歉了各位如果部落主權尚未實踐、原住民族土地尚未歸還,在這個想要好好稱呼自己還要附和中(華民)國語言與用語習慣的當下,我們為何要與殖民者一同紀念我們的血淚?孫中山與他的紀念館有什麼資格,坐落在原住民族正名權利的中心,成為展示原住民族人奮鬥史的場域?
請不要拿你的文明來說服我。你不能否認策展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建構,在虛幻的主權面前,倡言重視原住民族文化都是一種對現實的藐視。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本來是對中華民國權力的挑戰,現在成了文化部長口中的「定義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盲目的多元文化主義造成主權論述的斷裂,當你聽到部長說「尤其看到原住民族在運動、音樂、藝術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荒謬地抽取文化的外觀,任憑建構所需的國族面孔;你明白在殖民者的殿堂上,真就沒有人去問部長與國家,為何自以為可以辨認我們的臉孔。
我們看過太多表面功夫,像前些日子鄉公所狐假虎威地請原本就擁有土地的族人前來排排站,一個個頒發土地權狀好像頒獎,鄉長在台上侃侃而談啊這是落實轉型正義,布條掛好官派做足,完全忘記身為中華民國地方政府的權力延伸來「授證」,本身就極其可笑。大概鄉公所公務員與族人熟識,大概族人們也不會意識到問題所在,多美好啊中華民國體系選出的部落族人,與此同時部落法與民族自決的,真正與主權相關的法治,都淹沒在殖民者的法制洪流裡。你以為這只是細膩的國族政治,其實這關乎一個相當基本的問題,你拿了別人的東西,怎麼會叫人家來「被還」呢,轉型正義不是號稱滾動式檢討嗎,或者被滾動到塵埃裡的只有原住民族人的尊嚴。原住民族日過後世界還是在前進,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引起討論,意識到壓迫是如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應該也是重要的。創傷發作尤其是日常。你不會有時間去找台灣的不義遺址,或者花時間去問促轉會,明明正名運動被否決的時間也在白色恐怖時期,為什麼總統府跟內政部算不上不義遺址呢,原來不是沒有不義,只是尚未成為遺址。如果文化部都把原住民族日紀念特展辦在國父紀念館了,是時候該醒醒吧,對我們這樣的原住民來說,正義是否亦將成為遺址。
我們縱然有一百個前仆後繼的理由,殖民者的肯認絕對不是其中一種。要從殖民的狀態解放出來,需要社會全體開始對原住民族主體性的承認與反省,需要將反壓迫視為一種長期的事業——原住民族日要紀念的,是未曾被我們紀念的,每一個因為殖民壓迫而失去語言、禁錮文化或迷失認同的族人們;是要紀念未曾有機會選擇認同自我的族人們,和每一個勇敢站出來反對中華民國壓迫的族人們。我們不會有更好的前途,除非我們願意開始行動、組織和倡議;我們不會有更好的歷史,除非我們開始記得被主流社會遺忘的抗爭史。鑿山造路,背起行囊,回到出發的地方。
行動與批判,我們這樣紀念原住民族日。
文化部長說法: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5640496
來義鄉公所授證儀式:
https://reurl.cc/5rylGG
#回到開始的地方
#我們這樣紀念原住民族日